大師與瑪格麗特
11/25 (五) 在博客來網路書店66折
曾經有個機會,沒有好好把握...就只能買到75折啦
http://www.books.com.tw/activity/gold66_day/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191446
單筆未滿350要付20元物流費
沒看過或有看過沒買的, 都強力推薦!!!編輯推薦
布爾加科夫,1891年生於前蘇聯基輔,一九四○年逝世。作為具有深厚文學享譽的俄國文學的一員,我們大致上熟知普希金、屠格涅夫、列․托爾斯泰、高爾基等大家,卻對於1919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以揭露當代社會陰暗面(共黨制度與蘇聯社會)為基調、並在死前以12年之久完成令人稱譽的《大師與瑪格麗特》長篇小說的布爾加科夫卻是極為陌生的。在廣義上,「蘇聯文學」指的是1917年十月革命前沙皇俄國時代的文學和之後的蘇維埃政權時代的文學兩者的總稱;狹義的說,是指十月革命後蘇聯時代的文學,或稱「蘇維埃文學」。俄羅斯儘管作為多民族的文學,然其共同的特點是:在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強調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的創作方法。這樣就不難理解,在蘇聯的20、30年代,意欲對以(共產)黨領政的蘇聯政體及其社會作出針砭式的嘲諷,使得布爾加科夫陷入文學作品列禁、戲劇遭禁演的命運。
特別是在布爾加科夫創作最旺盛的20、30年代,「無產階級文化協會」宣揚建立新的「純粹的無產階級的文化」,進行擺脫俄共與國家領導的分立主義活動,遭到列寧強烈的批判,強調「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人類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1925年,俄共中央作出《關於黨在文學方面的政策》的決議,反對兩種傾向,一是號召建立擺脫資產階級影響的、具有高度藝術性的、先進的文學,反對向資產階級思想投降;二方面反對擺「共產黨員架子」,企圖壟斷文學事業。在此以黨意領導文學的政治空氣裡,「沒有同路人,不是同盟就是敵人」的政治文學環境,布爾加科夫成為那個時代的犧牲者之一,並且直到逝世的一九四○年止。
小說《致命的蛋》、《狗心》、劇本《在伊卡的住屋》、《紫色的島》等,模仿果戈里的怪誕筆法,勾勒出貧窮的小人物、批判畸型的官僚制度、呈現荒謬的事件,並且以手術刀般揭露黑暗的社會、抨擊共產制度,自然使布爾加科夫無法見容於蘇維埃政權時代,使得他的作品禁絕於國內、少部分流亡於國外。或許正因為如此,其最後一部力作『大師與瑪格麗特』,作者本身的苦難似乎化身為作品中的人物,也意有所指的將政權譬喻成擾亂莫斯科的魔鬼。
《大師與瑪格麗特》一書,是布爾加科夫於死前病榻中完成的巨著,卻遲至布爾加科夫逝世後26年的1966年時一月首次在俄國出版,旋即造成轟動,更以「魔幻大師」的令譽走上世界文壇。本書集哲學、宗教辯論、道德探索和魔幻寫實之大成,被普遍認定是二十世紀俄國文學經典之作。
《大師與瑪格麗特》是一本故事包裹故事的典範形式,主要故事是魔王沃藍德及其隨從擾亂莫斯科社會秩序與嘲諷資產階級與人民的故事;值得注意的是,對於文學團體的抨擊與嘲弄(莫斯科文藝工作者聯合會、劇院的分崩離析與人員的死亡、精神錯亂),其實是藉著小說的佈局顯影政治力量的干預已經使得文學生命異化,大致表達了作者自身的生命困境。
魔王的故事包裹著「大師與瑪格麗特」的愛情故事,因情人瑪格麗特崇拜其才華的無名作家(後稱其「大師」),寫了一本關於彼拉多審判耶穌的小說,在報章發表數篇後即受文學團體的多人批鬥(宛如1925年「不是同盟就是敵人」的翻版),致精神錯亂進入精神病院,瑪格麗特悟出精神的豐富才是生命的意義,卻反諷的求助魔王救出大師。
在這個故事裡,又包裹著一層「大師所創作的小說故事」,描寫猶太總督彼拉多名之耶穌正直無辜,卻釋放強盜處死耶穌,令其遭受一千多年良心的譴責,後來讀了大師的小說,彼拉多終於遭獲得寬恕與解脫。正如作者在《大師與瑪格麗特》一書裡所說的(508頁):「有一個人解放了大師,他自由了,就像他自己剛才使自己創造的小說主人公得到解脫一樣。」布爾加科夫藉著文學創作的完成(不要忘了,本書歷經作品遭禁、生活困厄、委屈求助高爾基、於病榻創作、經12年完稿),解放了自己,因此獲得對人事間的寬恕與解脫。
《大師與瑪格麗特》更讓人驚訝莫名的是文本出入古今,現實與魔幻交相輝映。當1925年,德國文藝評論家弗朗茲․羅發首次以「魔幻現實主義」說明是繪畫的表現主義的一種。1943年古巴作家卡彭鐵爾提出「神奇的現實」觀點,說明拉丁美洲的現實本身具有神奇性。爾後,將「魔幻寫實主義」作為20世紀60年代拉丁美洲小說創作的定調,特點是反映現實的敘事和描寫中,使用或者插入神奇而怪誕的人物和情節,以及各種超自然的現象。當全球閱聽人為《哈利波特》的巫師、魔法而著迷的同時,布爾加科夫早在1940年的《大師與瑪格麗特》為我們精采的預演了「魔法與飛行」(我以為《哈利波特》正是脫胎於《大師與瑪格麗特》),也為文學的領域先一步開創了魔幻寫實主義的天空,應該說,《大師與瑪格麗特》是魔幻寫實主義的領航員。(文/瓦歷斯‧諾幹)
老娘推薦「大師與瑪格麗特」是被稱為魔幻寫實大師的布爾加科夫(М.А. Булгаков 1891-1940)最重要的作品,前後共花了十二年(1928-1940)的心血完成。其父親的職業與當時的社會背景交互影響了布爾加科夫的這部作品:他的父親是研究西歐神學的專家,曾在基輔神學院擔任教授;而20年代的蘇聯,正是無神論盛行之時,當時甚至流行著一句諺語:「沒有神明,路更寬廣。」布爾加科夫在撰寫此書時正值史達林(И.В. Сталин 1879-1953)統治時期,在思想上的控制極為嚴格,對出版品的檢查令許多作家無法自由寫作,有些作家不得已出走國外,成為移民作家;有些作家依循當局的喜好寫作,以求生存;另外有些不願妥協的作家,即使面對牢獄的後果,也要將自己的意志表達出來。布爾加科夫就是個不畏懼權勢的作家,他絕不願意寫出違背正義的作品,還為此致信史達林表達自己的不滿,後來即便獲得史達林所應允的「自由創作空間」,他所寫的「大師與瑪格麗特」仍難免於被禁的命運。布爾加科夫所堅信的真理與正義就反映在他的小說中,「大師與瑪格麗特」也正娓娓道出蘇聯時期無神論與創作自由的衝突。小說的主角「大師」,寫了一部關於彼拉多與耶穌的小說,於是如同現實一般,大師受到只想討好當局的批評家嚴厲抨擊,不但被稱為「猖狂的舊教徒」,還被當局審問,最後進入精神病院。瑪格麗特是大師的愛人,深愛著大師,對大師的作品非常崇敬,面對愛人的處境,瑪格麗特既憤怒又悲傷,為了救出心愛的大師,答應擔任撒旦舞會的女王。來到莫斯科的撒旦,化身為名叫沃藍德的外國教授,帶著五個隨從,要揭發這個地方的罪惡,以及舉辦一年一度的撒旦舞會。故事便以這三個主軸進行:沃藍德在莫斯科的三天、大師與瑪格麗特的愛情,以及大師所寫的關於耶穌的小說。沃藍德在莫斯科的三天中,驚奇地發現這裡的人都不相信上帝的存在,而且充滿著各種醜陋的人性,如貪婪、欺騙、怯懦、背叛、賄賂、刺探、官僚主義…等。於是沃藍德打算在此表演一場魔術,對這些人施以小小的懲罰。他用幾乎是滑稽的小把戲,把劇院經理送到遙遠的雅爾達,把總務協理變成了吸血鬼,還讓上百名婦女衣衫不整地在街上亂竄。為了舉辦陰間的盛大晚會,沃藍德要尋找一位名叫瑪格麗特的當地女性作為晚會的女主人,在一百二十一位名叫瑪格麗特的女性中,只有大師的愛人,有著已被淡忘的王室血統、美貌與膽識。這位美麗又勇敢的瑪格麗特,把所有的愛傾注於大師和他的作品之中。大師遭到迫害後,瑪格麗特一心只想再與大師相見,因此當她發覺可以從沃藍德這方面得到愛人的消息時,便毅然決然地答應擔任晚會的女王。晚會中,瑪格麗特見識到各種罪惡應得的懲罰,也見識到撒旦在陰間的強大力量。最後沃藍德把大師喚來與瑪格麗特團聚,並賜予他們永恆的寧靜。小說中的另一條情節線則超越了時空,來到西元一世紀的時代,是大師所寫的作品,可以視為小說中的小說。猶太總督彼拉多在審判耶舒阿時,泯滅了自己的良知,判處耶舒阿死刑,上天因而懲罰他,使他不能得到寧靜,每逢滿月便不能成眠,直到兩千年後大師才在小說中讓他解脫。有趣的是,小說中的人物似乎像是虛構的,卻又似真有其人。布爾加科夫以週遭的人作為範本,影射到小說中。耶舒阿正是聖經中的耶穌,遭猶大陷害,然後被比拉多處以死刑。小說主角大師的心境,也正如布爾加科夫的心境。而在女主角瑪格麗特的形象中,布爾加科夫加入了自己第三任妻子葉蓮娜.謝爾蓋耶夫娜(Елена Сергеевна)的影子。葉蓮娜原來是一名將軍的妻子,生活富裕,然而,當她認識布林加科夫之後,發現這個性格剛烈、才華橫溢的作家才是自己命運的歸宿。她在布爾加科夫最困頓的時候嫁給他,給予他許多幫助,不離不棄。而其他小說中負面的角色,如麥格爾男爵、批評家拉銅斯基等,也都是當時蘇聯時期的人物,布爾加科夫以諷刺的筆法呈現他們在人性上的罪惡。又如安奴什卡這個有「瘟神」特色的老太太角色,是布爾加科夫一位經常酒醉的鄰居太太的縮影;還有撒旦舞會的樂隊指揮,名字正與圓舞曲之王-約翰史特勞斯二世(Johann Strauss II, 1825~1899)相同。這許多的雷同與巧合之處,令讀者不免莞爾一笑,其情節的影射,當然也招致了禁止出版的結果。在小說中可以看到布爾加科夫所堅持的正義與良知,違背正義與良知,就會遭受懲罰。書中的魔鬼沃藍德所帶來的並非厄運,他所做的是揭露人性的缺陷以及預言死亡,只有心懷不軌的人,才會落入他的圈套。例如收受賄賂的房管主任尼卡諾爾;看到免費服飾眼睛就為之一亮的莫斯科婦女;喜歡說謊的劇院總務協理……等;還有大師的小說中,為了金錢背叛耶舒阿的猶大,以及違背良心判處耶舒阿死刑的彼拉多,這些人都受到了或輕或重的懲罰。人的命運是上天所命定的,罪惡卻因人而異。布爾加科夫認為怯懦和違背良心這種罪惡,在當時蘇維埃是最嚴重的,也是俄國知識份子-作家、詩人、藝術家、演員、記者、哲學家-最常犯的,他們不信仰共產主義的精神,卻因為害怕失去生活和工作而支持共產主義;他們相信上帝,卻也因為害怕而選擇無神論。如同沃藍德一般,布爾加科夫在小說中揭露了這些罪惡,只可惜他沒有沃藍德的力量,也無法得到大師所擁有的寧靜。一九六六年,「大師與瑪格麗特」終於得以問世,布爾加科夫魔幻寫實的風格,幽默諷刺的筆法及內容震撼人心,除了讚賞小說的藝術價值,更促使人們對善與惡的思考,對良知的信仰。這就是「大師與瑪格麗特」之所以被推崇為經典之作的原因。(文/斗阿哈‧丁格利鍾格)
- Nov 20 Mon 2006 12:21
歡迎大家購買大師與瑪格麗特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